ale016

完结篇:选十个故事来讲

       接近怡中交流的尾声,现在的状况像大学毕业清退宿舍一样,收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该扔的扔,该寄的寄,该留念的也要抓紧时间留影。离开以前还有一个不太正式的总结汇报需要准备,因此大家都在翻照片,找素材,找灵感。我想,抛开报告,不如先把注意力收回自己身上,是不是还有些被时光淘尽的故事可以再聊聊。我挑选了十个故事,共计1648个字,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无关报告,只为做个了断。

       一,香港人喜欢合照,无论是吃饭还是去玩,尤其人多的时候,往往都会找个能给大家端端正正在一起对着镜头的角度,拍张照片来分享,这似乎是集体社交活动的标准仪式,也确实这样的仪式更方便日后拿出来分享故事。第一天踏足香港,直至即将离开,我们都融入到这个蕴含故事的仪式当中。



       二,同一批入职的员工在出师以前往往是最易结盟的利益共同体,在陌生环境中完成短时间相依为命的过渡。他们四个在出师以后的一个月内都陆续辞职了,但我并不情愿用“流水的兵”这么笼统的词来形容他们,他们的独特,起码在于再没有其他能跟我成为同一批入职的员工了。



       三,怡中招聘的理念是“飞一般的工作”,英文是“it’s more than just a job”,这也是怡中招聘网站的网址,关于当中见仁见智的含义,我们在确定把它作为香港这边报告的主题以后,有了更多的讨论。涉及“job”范畴以外的活动不在少数,不同文化不同国籍的人在一起活动,这种多文化的感染对我来讲十分难得。



       四,每逢放假旅游回来,员工往往会带一些好吃的东西回来给同事,有时甚至不知是谁的手信也无所谓,却很少在工作的地方看到送礼的情况。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养成了收集地标冰箱贴和书签的习惯,有机会还能当礼物送人,毕竟能专门去准备礼物的也就两次。当然了,不应总是拿“淘宝拯救世界”的逻辑来抬杠,很没温度的好吗。



       五,相比上现场班,我更喜欢培训,无论是业务上的还是管理上的。当然,这个交流机会设置的培训课程通常后者居多。教员几乎清一色是公司的管理层,他们愿意花时间去提供优质培训的同时,眼前的经营者的魅力更是这家公司企业管理文化最有说服力的载体,这比一味灌鸡汤的效果好很多。



       六,机场不缺故事,从国内的《空港手记》到香港的《地勤仔禁区日记》,反映的都是民航一线员工的日常,外行看的都是笑话,内行读的全是血泪。同时又会感受到,世界那么大,人口那么多,总有人用一种你想都没想过的活法跟这个世界较量。我遇到一个人,来自莫桑比克一个非洲小镇,每年9到11月,中转四五趟航班,无视语言的障碍,一度在飞机上遗失了唯一随身的电脑,依然出于信仰的力量前往日本朝拜,你曾想象过这样的活法?



       七,如果不看电影,生活会少很多乐趣,去年在广州去电影院看了三四倍于今年在香港电影院看的场次,却不及今年为香港贡献的票房。企业说很难请人,影院门口却站满了卖票和撕票的年轻人,香港没有普及的O2O消费观念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于是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在猫眼电影上买票选座是比在超市卖瓶矿泉水还方便的事情。这里挂着让人发指的票价,终于在两个月前倒闭了。



       八,有一天我突然发觉,香港人几乎没有“背井离乡”的概念。从读书到工作,他们几乎每天都跟家人住在一起,也习惯了跟家人住在一起,所以亲子家庭的画面无处不在,甚至在工作上都希望每时每刻被这种小确幸的温馨包围。怡中会有水果日,冰淇淋日,每逢东西方节日都把休息室布置一番,还会在每个季度为获得表扬信的员工在工作间隙组织一两个小时的庆功会,这种碎片化的存在感渗透在员工当中,这正是我在怡中感受到的一种“文化”。



       九,大学的某个主题团日活动,班里组织了半夜爬白云山。没想到多年后的今天会在香港跟港漂小伙伴一起干出半夜爬山看日出这种不靠谱的事情。如果让我再爬一次,我绝对不会再去了;如果还是这群不靠谱的伙伴,我可能会考虑一下。



       十,站在映湾园9座61E的阳台,这个曾经以为每天伸手摘朵云玩的地方,我最后一次拍下这张可以跟心灵鸡汤恩怨情仇喜怒哀乐百搭的夜景。对我来讲,这是比香港机场更有代表性港漂标签。同时,我又不希望这个画面成为日后勾起香港回忆的超链接,我知道,我远没到伤古怀今的年纪。



THE END!

评论